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正文



汽车服务工程教研室
日期: 2023-06-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汽车服务工程教研室成立于2000年,目前主要承担“汽车服务工程”及“新能源汽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及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其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一流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阳工学院品牌专业。为顺应行业发展,我校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成为河南省首批招收该专业的学校。目前该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硕士8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

汽车服务工程教研室致力于将传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操作技巧相结合,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同步培养、积极开展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精心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汽车制造服务、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服务和汽车相关产品企划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汽车服务工程教研室重视学术研究,近年来承担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多部。

本教研教学仪器设备先进,教学场地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拥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检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实验室、汽车新型燃料实验室、汽车虚拟仿真实验室、汽车检测实验室、汽车拆装实验室、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器实验室、维修实验室、汽车驾驶模拟实验室。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简介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汽车服务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能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销售、汽车保险理赔、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遵守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国际视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毕业5年左右应该具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工程师职业道德,能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中正确考虑和评价工程对象和工程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汽车检测、维修、营销、保险等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有效开展工作,并能在团队中展示组织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主学习、继续教育等各种途径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力。

二、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保险与理赔等

三、就业方向

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与应用、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保险理赔、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

四、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具体对象,建立能够分析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

1.3 能够将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用于比较和综合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判断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够认识解决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方案的多样性,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4 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系统和服务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服务项目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 能够设计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系统和服务流程,并体现创新意识;

3.3 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通过文献调研或相关方法,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

4.2 能够根据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解决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现代工具、现代工程技术与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具体的对象,开发和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汽车服务工程领域中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够分析、评价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 能正确认识与评价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理解在多学科背景下团队的意义,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工作,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9.2 能够承担负责人的职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成员开展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相关工作。

10.沟通:能够就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针对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以撰写报告、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2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跨文化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并进行写作和沟通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了解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服务项目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掌握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服务项目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在多学科环境下,能够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服务项目中,具备有效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的能力。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 能够追踪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介绍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和新能源汽车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能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国际视野,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锻炼和发展,毕业生能够成长并达到以下目标:

预期目标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中正确考虑、评价工程对象和工程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预期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用先进工具、融入创新意识,解决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设计、试验检测和运行管理等实际工程问题;

预期目标3: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有效开展工作,并能在团队中展示组织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预期目标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自主学习、继续教育等各种途径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升职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核心课程

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新能源汽车构造、汽车理论、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汽车测试技术、电动汽车匹配与设计等。

三、就业方向

在汽车领域,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汽车试验检测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

四、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的新能源汽车系统、零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展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测试、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合理分析与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参与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在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有效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外语交流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用于多学科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工程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实践。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研室主任:吕掌权

办公地点:A-08 323

办公电话:0372-2909844

 

教师介绍

 

吕掌权(博士,讲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从事军转民线性压缩机、电动汽车动力参数匹配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主讲《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3D》、《自动变速器原理》等课程。

邮箱:lvzq2016@163.com

 

王飞(硕士、副教授)

毕业于江苏大学控制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动力性能仿真研究,主持参与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0项、主参编教材6部、专利4项、专著1部。主讲《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保险与理赔》等课程,其中主持的《汽车构造与原理》课程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邮箱:wangfei@ayit.edu.cn

 

王俊昌(硕士、副教授)

主讲课程10余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省市项目12项,主参编教材6本,2项实用新型5项发明专利授权。主讲《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等课程。

邮箱:aywjc168@sina.com

 

亢凤林(学士、副教授)

1997年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内燃机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方向研究。2018年到德国作为访问学者三个月。主讲《汽车电器设备及其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机械原理》等课程。

邮箱:ayqcfwgc4@126.com

 

刘近平(工学博士,副教授)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燃料燃烧过程光学测量和排放污染物控制,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型专利5项。主讲《发动机原理》、《汽车新技术》、《热工基础》等课程。

邮箱:liujinpinglucky@163.com

 

冯国超(工学博士,讲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主修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主讲《汽车空调》、《汽车结构有限元》、《热工基础》等课程。

邮箱:fengguochao6415@163.com

 

郭文光(工学博士,讲师)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辅助制动装置设计及其系统控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讲《汽车理论》、《汽车服务工程导论》、《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

邮箱:guowenguanglz@163.com

 

李军民(工学博士,讲师)

毕业于江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驱动系统设计与控制。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项。主讲《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汽车检测技术》、《专用车辆概论》等课程。

邮箱:63626313@qq.com

 

姬利娜(在读博士,讲师)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曾在安阳工学院首届教师说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在安阳工学院第九届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主讲《汽车理论》、《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汽车理论》课程获得2020年“十百千品牌提升计划”品牌课程。

邮箱:jilina521@163.com

 

 

 

李晓娜(硕士、讲师)

2007年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2016年和2020年分别荣获安阳工学院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和一等奖,2021年荣获第三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主讲《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

邮箱:lixiaona-6@163.com

 

唐丽萍(硕士、讲师)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汽车轻量化粘接技术,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主持科研项目3项。主讲《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营销与策划》、《专用汽车概论》等课程。

邮箱:tangliping 57@163.com

 

 

安阳工学院机械与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安阳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电话:0372-2909844  邮编:455000

手机版 手机网站